close


端午節

 端午節,俗稱「五日節」,是三大民俗節慶之一。
 
    端午節起源甚早,但目前都以為端午節是在紀念屈原。其實,端午節可能源自古代驅除瘟疫的習俗。台灣的端午節按民間流傳習俗而言,多與驅瘟除疫有關。五月又是夏季之首,俗諺「未吃五月節粽,破裘不敢放」,意味端午之前氣溫多變,度過端午節才算正式進入夏季,被子、棉襖才能收起來存放。夏季天氣炎熱、蚊蚋孳生,瘟疫疾病易於流傳。民間就以插菖蒲、艾草、掛香包、喝雄黃酒等各種儀式,來達到袪瘟辟疾的目的。
 
    其次,就端午龍舟競渡的習俗而言,龍在中國象徵雨露水源。所謂:「龍從雲,虎從風」。在農業社會中,雨水無疑是主導農事生產的重要因素,為祈求風調雨順,於是產生祭龍王、賽龍舟的習俗。其目的應在期待糧食生產而非尋找屈原遺體。台灣賽龍舟之前所舉行的「祭江」儀式,旨在祭祀水中的「好兄弟」(水鬼),並祈求江河不再氾濫,更與屈原無關。
 
    台灣端午節習俗與大陸南方相似,其中包粽子是最重要的一環。粽子源自古代的「角黍」,是以蘆葉包黍米煮熟而成。台灣地區,大體以糯米與各種豐富餡料包製。習俗中,家有喪事者不可包粽子,需由親友饋贈,謂之「送節」,具有守望相助彼此關懷的意義。
 
     端午當天家家戶戶在門楣兩側插掛菖蒲、艾草和榕樹葉。菖蒲形如利劍,象徵斬除妖魔;艾草可驅除蚊蟲;榕葉則有避邪功能。
 
     端午節亦盛行配戴香包驅邪,香包多縫成香囊,其中以老虎造形最普遍,俗稱「虎仔香」。此地習俗,新娘在第一個端午節要準備香包贈人,街坊都爭相索取,讓孩童佩帶以求「好搖飼」。
 端午節尚有飲雄黃酒驅邪除瘟的習俗,因「白蛇傳」中,白素貞誤飲雄黃酒現出原形,加深雄黃酒可驅邪印象。目前多半以紹興酒、黃酒、花雕代替,但其目的仍在驅邪袪瘟。
 
    端午節正午的水稱為「午時水」,據說也具有袪除疾疫之功。台灣民間在端午節正午通常會取水飲用並擦拭身體,期能袪除百病。
 
    朝天宮左右兩側,已有百年歷史的「龍井」,因水質甘甜,端午當天常出現大排長龍的民眾汲取午時水(右側虎井因道路拓寬已無法取水)。據傳唯有端午節正午豎立雞蛋、硬幣可使屹立不倒,許多人在端午節午時嘗試豎雞蛋、硬幣。依個人經驗,只要抓住平衡點,並非端午節午時才能豎立,平時也能使雞蛋直立不倒。
 
    端午節除了包粽子、掛香包、賽龍舟、喝雄黃酒等,北港部份地區則盛行吃「補天餅」。據民眾說法:早年農曆五、六月梅雨季節,陰雨潮濕常超過一兩個月,嚴重影響百姓作息和耕種。因當年民智未開,百姓認為是天空有了破洞,雨才會下個不停。如果能在端午當天吃「補天餅」,天氣有望早日放晴,農家便能順利耕作收成,這種「吃餅補天」的習俗,隱含在科技不發達的年代,民眾需要靠天吃飯的單純與無奈,現在卻變成端午佳節的另類特色。
 
   「補天餅」分成鹹、甜兩種。鹹的以麵粉糊拌豆芽菜、韭菜下鍋油煎,講究一點的則加蚵仔或蛋;甜的在麵糊內加糖拌勻煎成微黃即可。由於豆芽菜是補天餅的主角,當天菜攤上的豆芽菜常供不應求,可樂壞豆芽供應商了,特別是有「豆菜庄」美稱的北港鎮口庄社區,五六家生產豆芽菜的商家,更是忙得不可開交哪!



稍微複習一下吧^^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ioci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